奇瑞怎么样 奇瑞的轿车三大件怎么样?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8日,注册资本39.8亿元;2007年公司拥有员工19321人,总资产达到237.15亿元。已投放市场的整车有QQ3、QQ6、A1、瑞麒2、旗云、开瑞3、A5、瑞虎3等十个系列数十款产品。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汽车整车、部件的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2014年9月与腾讯11年的官司作出终审判决,腾讯输,QQ汽车商标归奇瑞。1999年12月,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2001年,奇瑞轿车正式上市,当年便以单一品牌完成销售2.8万辆;2002年,奇瑞轿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成为行业内公认的“车坛黑马”。2012年3月,奇瑞联姻捷豹路虎,建立合资公司。
先给出我的观点:我认为对于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行业来说,发展短期看营销,中期看产品,长期看管理。
对于一个新车型,通过有效的广告和宣传,是可以做到充分吸引注意力的。只要产品不是很烂,中国人这么多,总是可以吸引一部分尝鲜者的。自然,在产品开发时是否有清晰的产品定位,是否把握了目标客户群的需求,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在短期内,最关键的我认为还是营销。
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积累(骗)了一些客户群。客户开始使用车辆。这时候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就非常重要了。最好的是产品质量可靠,故障率低,以至于用户不用去“享受”售后维修服务。这对用户来说就是最满意的状况。有了这个基础,再辅以适当的售后服务,比如免费保养、车友会活动等等来提升客户满意度,口碑也就逐步积累起来了。如果产品确实有些质量不理想,那么一定要做到及时补救。也就是要提高售后维修服务水平,同时不能推卸责任。这样尽管很难让客户满意,但是至少可以减少客户抱怨的可能性。如果产品质量就是一塌糊涂,那不但不会有回头客,现有客户还会义务担当该品牌的“负面宣传员”。因此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管理谈起来似乎比较空洞。但是归根到底一切长期问题都是管理问题。管理首先一定是选择正确的战略,也就是确保企业的方向正确。其次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就是能否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对任何行业来讲都是一样的。对于整车厂来说,我认为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体系和流程管理。形象地讲,就是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确保公司内的各项工作不会出现大的方向性错误。管理问题主要看高层,上有所好,下必附焉。管理的难度在于它不是一个可以精确量化的东西,而且越是重大的管理决策见效通常越慢。
具体到奇瑞,我认为这三条都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导致了目前的情况。
一、奇瑞当年为什么可以做到自主第一
首先我们看看奇瑞从2002开始的销售业绩(由于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这个数据仅供参考):
2002年5万辆,排名第8位
2003年9.03万辆,排名第8位
2004年8.65万辆,排名第9位
2005年18.9万辆,排名第7位
2006年30.53万辆,排名第4位
2007年38.12万辆,排名第4位
2008年35.6万辆,排名第5位
2009年50万辆,排名第8位
2010年68.2万辆,排名第6位
2011年63.43万辆,排名第7位
2012年53.8万辆,排名第8位
2013年42.32万辆,排名第14位
2014年44.2万辆,排名第13位
可以看到,2005-2010应该算是奇瑞的黄金时期,从2011年开始奇瑞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我个人看法,奇瑞的兴起7成靠外部因素,3成靠自身实力。而它的衰败,8成是内因,2成为外部环境。
奇瑞初期成功的主要原因:
1)安徽省以及芜湖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2)良好的市场机遇;
3)相对正规的制造管理体系。
自从1985年大众开始进入中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轿车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桑塔纳轿车最高配的曾经定价30万,那时候的30万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算。尽管国家一直是管制的,但是“ 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所以当时有很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汽车行业,春兰、力帆等不用说,广东和山东等地还有非法走私拼装车的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这些厂家相比,奇瑞最大的优势在于政府的支持。这支持最明显地体现在奇瑞和上汽的短暂联姻上。通过这个手段,成功地解决了生产资质和产品纠纷两个大难题。这些都是促成奇瑞成功的重要外部因素。
而奇瑞当初从一汽挖去的那批人员应该是将一汽大众很多制造管理制度带到了奇瑞,因为很多奇瑞的内部管理文件都有明显的大众体系印记。尽管这些制度体系有多少得到了贯彻很值得怀疑,但是至少保证了奇瑞知道正确的道路该如何走。
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相对正规化的团队使奇瑞具备了活下来的基础。但是直到2003年奇瑞也只能算是站稳了脚跟而已。市场影响程度还远比不上天津夏利和奥拓。可是2004年奇瑞的销量就接近翻了一倍,而全国汽车总销量仅增长了15%左右。这样的增长奇瑞是通过大降价做到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通过营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增加销量的。当然,奇瑞内部对此应该也是意见不一的。当时的销售老总迅速离职。
奇瑞登上自主品牌第一的宝座是2006年。奇瑞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比较直接的原因有两个:
1)有一个比较好的车型,QQ。
2006年QQ单车型销量居然达到了13万,超过了奇瑞当年总销量的40%;
2)奇瑞从2005年对服务商网络进行了梳理升级。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原因一个是“中期”因素,一个是“短期”因素。这两方面都不错,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奇瑞的突出业绩。因此没有那个企业的成功是偶然的,这背后必然都有企业付出的艰辛努力。但是奇瑞的产品开发和公司管理一直没能真正取得突破,这就导致了后面接踵而来的衰退。
二、成功阶段的隐患
前面花了这么多的篇幅其实就是想证明一个观点,奇瑞的成功更多地是靠外界因素而非内功。因此其成功不具备可延续性。
其实就在2005年底,一些业内人士讨论时对奇瑞汽车的评价就是前景堪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奇瑞低到令人吃惊的单车利润。这样的利润是无法支撑一个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的。当然单车利润低是表现出来的问题,要找出它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很困难的。我从未在奇瑞内部就职,同时也并没有深入地与奇瑞的内部人员交流过,因此不能拿到他们内部的资料,特别是财务相关数据。因此我的看法很可能是偏颇的。我只是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如果不对,希望知情者指点或者就一笑了之。
以成败论英雄,奇瑞不能说是成功。失败的原因说起来千头万绪。任何企业,业绩不好最终一定是管理出了问题。前面很多答案中也都对奇瑞的管理提出了很多质疑。实际上一说到企业管理,这个问题就太宽泛了,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不过我还是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系统些进行阐述吧:
1)自身定位错误
奇瑞自身的实力决定了即使2006年做到第四,他也不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极其薄弱的开发能力,不完善的体系...太多的因素都决定了奇瑞只能做一个“跟随者”。换句话说,奇瑞根本没有能力制定一个有效的战略,这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产品的模仿只是低层次的,在战略方向选择上也要进行模仿。这样才是风险最小的做法。例如很明显,2006年大众、通用、广本、现代的产品策略都是少而精,那么奇瑞最稳妥的做法就是跟他们学习,采用同样的策略。奇瑞高层的背景决定了他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公司比较准确的中、短期战略方针的。
但是做为一个国企,很明显奇瑞有很多除企业经营以外的考虑。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扛起了“民族品牌领导者”的大旗。当然,除了政绩以外,这个角色还有助于向国家、地方要优惠政策。可惜从长远来看还是弊大于利。资料显示:2007~2009年,奇瑞汽车分别获得各级政府补助收入2.85亿元、4.70亿元和6.33亿元,其中研发补助分别为1.99亿元、2.82亿元、4.43亿元。
当然,“跟随者”不是简单的“抄袭”。但是对于没有足够技术沉淀的厂家,借鉴、采用别人证明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战略是低风险的做法。
2)盲目多元化
曾经去奇瑞考察过,他们的多元化涉及领域之广令人吃惊。做铸造厂、模具厂、工装厂这些我都能够理解;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开发房地产也不能完全算是昏招;但是去造船是什么思路啊?由于没有机会接触他们的最高层,我也没法知道奇瑞管理层的想法。但是以奇瑞的整体管理能力,这样的多元化基本上只会导致效率低下,集团整体管理失控。奇瑞的主业盈利能力极差,根本没有足够的利润积累。因此如果恶意揣测的话,这种多元化“做大”的做法是为了获得政府投资和优惠政策。但是哪怕所有的投资都是政府给出的(这当然不可能),你也得能盈利啊,企业运行起来的费用还是要支付的。就像说给一个穷人一辆劳斯莱斯,如果不能出售、出租而只能自用的话,对这个穷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他根本付不起养车的费用啊。
3)企业经营过于重视短期目标
这是很多企业的通病,其实外企也是如此。只是有些时候我们国内企业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再回顾一下奇瑞历年的销量,波动是比较大,但是整体来看2010年前是相当不错的。我前面也分析了,销量的波动除了外部原因外,奇瑞内部主要是战略选择,产品线布局和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而奇瑞内部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策略是更换销售老总。大家可以看看这段时间内他们更换了多少销售老总。大概是总要有人对销售不理想负责吧,可是销售恰恰是奇瑞做得还不错的领域。销售老总的频繁更换不但导致集团缺乏持续的销售战略,而且也无助于人员的稳定。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战略和产品上,我相信奇瑞高层应该清楚。不客气的说,奇瑞只是缺乏直面这一问题的勇气。
4)人员管理不到位
奇瑞的人员管理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奇瑞的人员流失比率非常高,这里面绝对不仅仅是工资收入的问题。在近几年,奇瑞内部最主要的矛盾似乎是海外引进人才和国内人员(包括奇瑞原来的老员工)的矛盾。在国内汽车开发技术明显落后的情况下,引进海外高级人才确实是一个快速的方法。我个人却一直认为所谓引进几名高级专家、领军人物的做法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汽车行业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革命性进步几乎是没有的,主要依靠的长期的技术积累。也就是重要的是逐步积累下来的历史数据,以及在这些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设计标准以及规范,还包括行之有效的开发流程。而要想完全获取这些,只有整体收购一个完整的团队才有可能。因此奇瑞的做法就导致了高价聘请来的海归也做不出什么突出贡献,而本土人员心里就很不平衡。团队的凝聚力可想而知。其他很多关于奇瑞内部人事的传言,由于不能证明真伪,无法在此引用。
5)对体系建设不够重视
前面讨论过奇瑞成立之初就借鉴了大众等公司的体系,这使他们能够在一开始就有比较规范的管理,从而在自主品牌中脱颖而出。可惜处于各种原因,奇瑞并没有对体系建设保持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主要由于体系建设实在是争议多、推动难、风险大、见效慢。我在前两年看到奇瑞的开发体系文件,与十几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公司运行不一定可以做到有序,但是如果连完善的体系都没有,那公司运行一定是不会有序的。
最近恰逢自己生活有大的转变,实在是没有精力多写了,匆匆结束吧。在汽车行业也做了很久,对于国内汽车行业技术能力的现状也实在是无话可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至少可以问心无愧地讲自己曾经为之努力奋斗了很久。希望将来有机会还能再回到这个领域,更希望那时候我们的技术能够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甚至成为别人追赶的目标。
以前不怎么关注车子品牌,我觉得说国产车不好的,可能有百分之70自己都没有车,或者从来没开过国产车。国人崇洋媚外的因素也决定了国产车的路不是很好走,作为一个女汉子,人生第一辆代步车是奇瑞E3,2013年上市不久就购买的,奇瑞的过去我并不了解,我是想说说自己的感受。2013年上半年我在一家奇瑞4S店工作过几个月,店里的店长和销售顾问自己用的车都是奇瑞,每天也能看到很多顾客上门保养维修,其实现在早已经不是当年的修车排队的说法了,维修效率高,服务也做到蛮好。自己家的小三开了一年多,中间跑过几次长途也没什么问题,配置比同等价位的合资车高出很多,这点让我自豪。不管这个车好不好,它成为我遮风挡雨的代步帮手,满足了我的有车梦想。不管别人怎么说奇瑞不好,我觉得坚持自己喜爱的品牌就好。即使以后换车,依旧感谢人生第一辆车给我的帮助。
--------------------------------------------------------------------------------------------------------------------------------------------
更新2016.1.14.
家里的奇瑞E3已经用了两年了,我来说说感受。手动档车型,1.5排量,两年行驶了两万公里,平均油耗百公里5.8L,车面有小的碰擦痕迹,中途换了一次雨刮器,走过高速,走过山路,也走过城市路段。总体我和我爹比较满意,尤其有次我爹说:没想到国产车技术进步了那么多。 我爹90年代初开过一段时间出租车,那会的车况和现在相比就相差甚远了,所以他感触特别深。当然现在的汽车品牌类型也是百花齐放,汽车技术也都在不断进步,很难说哪家车好哪家不好,如果资金不是很充裕又想有一辆代步车,可以考虑国产车的,根据我自己和身边人的选车体会,国产车在汽车配置上很用心,同一个价位的车型,国产车的配置肯定比合资车要好,这点大家不信可以对比汽车网站上的信息,一目了然。有时候大家选车过于人云亦云了,国人购车跟风现象太重,可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老爹说以后换车还选奇瑞,希望大家选择了奇瑞就不要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因为那些看不起你开国产车的人可能连车都没开过。事实上也并没有那么多人在意你开的车怎么样,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
更新2016.8.10.
家里的奇瑞E3目前行驶了2.8W公里了,时间也快3年了,基本上一年跑一万公里左右,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是5000公里保养一次,已经不在4S店保养了,都是在外面的汽修店保养,大概一次保养两三百块。期间也跑过很多地方,走高速也自驾去过江苏,浙江,江西,还有安徽省内的一些景点,路上也都没什么问题,总体很满意,要说不足的话就是车子的隔音效果不是特别好,高速上跑到120码在车里能很清楚听到发动机的噪音,这个也没有办法,毕竟价格摆在那里。我的答案评论里说E3容易抱死,我要澄清这个绝对是谣言,故意抹黑奇瑞车的!我自己开E3最有发言权,车子自带防抱死,不存在这种情况!遇到要抱死的时候,防抱死就会工作,我能感觉到的!对啦!今年9月份瑞虎7要上市啦,我真的对它一见钟情啊,打算观望一阵子各方面都很喜欢,价格合适的话就要买瑞虎7啦!当然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喷子去喷自主品牌这个那个的,无所谓的呀,反正我喜欢就行了!_(:з」∠)_
1.奇瑞上市之初,因为国家不给准入证,四大车企没有一个看的起奇瑞,后来在芜湖市政府磕头下,只能和上汽合作来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所以最早的一批奇瑞车上都有"上汽奇瑞"四个字,至今在合肥、芜湖能看到很多老"上汽奇瑞"。
2.上汽和奇瑞合作后一毛钱没有出便获得了奇瑞公司的股份,具体多少不知道;上汽看不起奇瑞,当年普遍的看法是中国人不能自己造车,必须合资学习几十年才能学会独立造车,所以奇瑞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卖遍大江南北的销量戳破了四大车企的谎言,遭到了他们的打压。
3.当年一夜间,奇瑞走进了老百姓的家庭,让很多普通老百姓拥有了车,也迫使四大车企高利润的合资车降价,当年四大车企不思进取,10年过去了国人的合资车仍然是老三样,即使老三样当年一部车也要20多万。奇瑞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自主车企,打破了汽车制造的垄断,促使了合资车的降价和更新换代,这点居功至伟。
4. 上汽看到奇瑞这么火,就想更多的参与进来,让奇瑞融入到四大车企利益集团里去,继续在国内坐享其成享受汽车行业的暴利。奇瑞拒绝了,上汽和奇瑞破裂。当年奇瑞都是使用上汽的4S店来维护保养,上汽和奇瑞合作破裂后,很多奇瑞车主没有地方保养和修护了,所以有了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说法。一夜之间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传到了大江南北。
5.四大车企的打压下,供应商不再提供零部件,促使了奇瑞车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道路——奇瑞一开始推出的车配件都是采购的,质量很好(有一部分用的宝马发动机),后来破裂后的奇瑞,有几年的车确实质量不好。
——————关于那个宝马发动机——————
TRITEC1.6L发动机是由宝马公司设在巴西的TRITEC发动机厂所生产的,奇瑞曾经引进过TRITEC1.6L的发动机搭载在旗云和旗云之星上。
- 05年以前的旗云都是宝马TRITEC发动机。那时候旗云是旗云,风云是风云。
- 06年的时候风云整合进旗云了,用了旗云的壳子、内饰和名号,但是发动机变速箱还是沿用风云的那一套东西。那个时候宝马版旗云改名字了,叫旗云之星,为了就是和风云版旗云有个区别。
- 07年的初期,奇瑞学习别家,把旗云之星又改名为旗云运动版,当然用的还是TRITEC发动机
- 今天非常高兴,有幸受潘教授的邀请,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今天主要是讲从整车制造汽车对于智能网联和一些网联技术和自动驾驶的一些看法,包括我们的技术规划。作为一个主机厂的工作是把车造出来,卖给用户,所以我们了解对未来的移动出行的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获得接受。主机厂有一个很重要工作,就是定义它的产品和客户群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被市场所接受,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将来的移动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驾驶,包括用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前的汽车产品会逐渐发生变化,很关键的就是移动出行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产品要根据客户的移动出行的方式来定义。现在有智能互联,也就是说,人在车里面,我要和外界,和整个生态圈都要联系在一起,这和以前的传统车不一样,以前的传统车就是一个交通工具,从A点到B点,休假了就开车出去旅游。
由于人车和生活,通过智能的一种生活生态圈,就是你平时在家里是怎么生活的,你要采购,你要出去,你要和朋友联系等等,那么同样的,如果你坐在车里面,如何和你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这个很重要。所以人的出行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对我们的车提出了要求。
如何通过智能互联让这个车和外界联系在一起,另外人在车里面,主机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车里面的驾驶员和坐在车里面的人的安全,所以要智能驾驶。大家也讨论到自动驾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自动驾驶,那主机厂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供安全,让每一个在车子里的人感觉到非常的安全,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你开着车,这是一个安全的交通工具,如果是发生了问题,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来帮助你,所以这是一个智能驾驶的平台,最终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客户。
传统的车场就是设计,造车。但是现在由于出行的方式的改变,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这些都是传统车厂原来所不具备的,这就给传统的车厂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又是新的机遇。所以对现在的造车行业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和传统的造车不一样。
奇瑞的智能车和车联网是如何规划的,这一张图是我们的技术框架,也就是你要做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现在需要云平台的计算和大数据作为支撑。这样子的话,你才会有智能道路和车车之间的联系,以及车本身的智能能力,还有网约服务,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生活上的支持。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智能城市,你要做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是离不开的。所以在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这个车才有可能相互通讯,车和路进行通讯,车和车之间进行通讯,目的也是同样的,就是要保证车和车之间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呢大家也知道中国的交通堵车非常厉害。那么通过智能道路,可以减缓或者是优化我们的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等大城市,每天的拥堵是非常的厉害的,自动驾驶是基于智慧城市的基础上,这个在学术界也是一直有两种争论,有的是认为要提升车本身的能力。基于今天的能力,我认为现在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它的程度非常的高。
自动驾驶,一个是感知,大脑要决策,如何执行,如果没有一个智能的体系,靠车本身的感知是非常的困难,成本是非常的昂贵的,客户是不是愿意出钱买单,这是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的。互联服务,如何在车里安排你的生活,安排你的旅游,安排你的工作,这都是互联服务提供的。我们主要是基于这三个领域往前发展。
具体的路径一个是人和车,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活圈,两个基础平台,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这是两大技术平台,主要是靠四个阶段来实施,可能是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调整,这只是一个设想,希望从技术的能力上具备这些技术,并不是说你有了技术一定能够量产,这个很重要。能不能量产是根据市场的需求。
我刚才说的所有的产品要变成市场化,市场的客户要愿意花钱,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个院士的报告,你做的所有东西,是不是能变成人民币,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人花钱买,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产品,一定会死掉。那么一个企业所做的产品都死掉的话,那企业生存不了,这个很关键。
所以自动驾驶,我们去年也做了项目,现在还在继续做,成本是非常的昂贵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些低成本的自动驾驶。有一些东西不用靠车自己,靠公共设施就可以来进行相互的支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