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 本草纲目彩色高清图谱
|《本草纲目》,中国药学著作,52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的书名是在书籍编撰完成后由李时珍定名的。为了《本草纲目》一书的体例,李时珍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2]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从第一版出书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了,先后出版过数十种版本。并被英、法、日、俄、德等国翻译成英、法、日、俄、德语出版。
《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另在卷首还附刊了一些有关的重要资料,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 ,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其全书可分为三部分:
卷首部分----“本草纲目凡例”。其内容包含本卷的目录以及附图1160幅。
卷一至卷四部分----“序例” 和“百病主治药”。
卷五至卷五十二部分----这是《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它把所收录的1892药物细分为16部,部下又分类,总计60类,在大多数药物后面,都附有历代的经验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是来自李时珍亲自收集。
李在人部开头有:
《神农本草》,人物惟发 一种,所以别人于物也。后世方伎之士,至于骨、肉、胆、血,咸称为药,甚哉不仁也。今于此部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
可以推测他本人持着怀疑态度但是还是尽量记载下来了,关于这一点有知觉的朋友们都注意到了。
中医在今天饱受科学性质疑,但与评价本草无关。不能在李时珍所处的年代要求他具备今天的科学素质。《论衡》说气是本原,《梦溪笔谈》里面志怪的故事不少。这些在今天看来比较荒谬,但是不能妨碍他们是古代的科学作品。
《本草纲目》也一样,不要忽视了他时代背景和他的贡献。
现在我看到太多人不加辨别的指责本草和李时珍,简直是以讹传讹,类似的事情太多了,有必要公正的审视他们。
《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死人诊活
李时珍画像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鼓子花药性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李时珍,他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小儿夜啼。猪屎烧灰,淋汁浴儿,并以少许服之。------《圣惠方》。
小儿阴肿。猪屎五升,煮热袋盛,安肿上。------《千金方》。
雾露瘴毒,心烦少气,头痛心烦项强,颤掉欲吐。用新猪屎二升,酒一升,绞汁暖服,取汗瘥。------《千金》。
中猪肉毒。猪屎烧灰,水服方寸匕。------《外台》。
妇人血崩。老母猪屎烧灰,酒服三钱。------李楼方。
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千金》。(哈哈,相当于雪蟾蜍,不服不行!)
搅肠沙痛。用母猪生儿时抛下粪,日干为末,以白汤调服。
口唇生核。猪屎绞汁温服。------《千金方》。
白秃发落。腊月猪屎烧灰敷。------《肘后》。
疔疮入腹。牡猪屎和水绞汁,服三合,立瘥。------《圣惠方》。
十年恶疮。母猪粪烧存性,傅之。------《外台》方。
消蚀恶肉。腊月豮猪粪烧存性一两,雄黄、槟榔各一钱,为末。湿者渗,干者麻油、轻粉调抹。------《直指方》。
胻疽青烂生于罤胫间,恶水淋漓,经年疮冷,败为深疽青黑,好肉虚肿,百药不瘥,或瘥而复发。先以药蚀去恶肉,后用豭猪屎散,甚效。以猪屎烧研为末,纳疮孔令满,白汁出,吮去更傅。有恶肉,再蚀去乃傅,以平为期,有验。------《千金方》。
男女下疳。母猪粪,黄泥包,煅存性为末。以米泔洗净,搽立效。------《简便单方》。
雀瘘有虫。母猪屎烧灰,以腊月猪膏和敷,当有虫出。------《千金方》。
赤游火丹。母猪屎,水绞汁,服并傅之。------《外台》。
现在我们的社会是科学形态的社会。
而科学形态的社会,也有不同的构成,“猜想验证型”和“实践总结型”。
西方人的科学形成,和他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他们现在“猜想验证型”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了现今最为主流的科学体系。
西方的科学就是,提出设想- > 进行数据推论- > 进行试验验证,然后得出结果并进行推广。
然而,东方或者说中国的科学体系则不同,中国人讲求易理,讲求归真。传统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体系,必定走另外一条道路。中国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最喜欢的科学方式就是“实践总结”。
中国人说,“实践出真知”。我们的主席说,“摸着石头过河”。这都是“实践总结”型的代表。
不能说这些不是科学,相反证明,这种科学在某些方面,比欧美的科学更先进。
《本草纲目》就是这种科学下,诞生的最好的产物。
我们的先人,在疾病史上不停的探索、试验,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来证明它的作用。虽然不知道原理,但是它的实用性无容置疑,这样的好处就是在西方人在能证明其“科学性”之前,我们便提前应用了。他们要应用,却要等到科技发展到,足以证明其正确性。
也正是因为,中国这种实践- > 积累- > 总结- > 归纳的方式,才使得中国在历史的进程里,不论受到怎样的冲击,总是能够以很快的速度再度成长为大国。而欧美收到冲击的大国,则基本上“一病不起”了。
《本草纲目》更多的是一本百科全书!(好像达尔文是这么评价的)。医学价值没有那么高,却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新物种。中医的精髓自汉以后就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不需要那么多种药(实际上每个医生能用完《神农本草经》上的300多种药就不错了),不需要那么多方子,不需要那么多炼金术。
補充:不過《本草綱目》有一個重要的別的書沒有的價值。它記錄了很多蔬菜和食品的中醫性質,這為『食療』和『飲食禁忌』這兩個話題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此语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明朝作为一代盛世呈现出的国家统一、百姓安居的景象。正是这种基本和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中华民族前此数千年留下的丰富的文明创造和积累,从而使明代有条件成为中国传统时代后期方方面面集大成的总结时期,并进而作出新贡献,其文化事业作为最富于记忆性和最善于拥抱新环境的一个方面,表现则尤其突出。兹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为例,加以说明。
《本草纲目》是一部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凡52卷,190万字,共分16部62类,收药物1892种,载药方11096个,出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天工开物》是一部涉及农业、手工业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共分上、中、下3部,18卷,写成于崇祯九年(1636年),次年正式出版。上部包括“乃粒”等6卷,中部包括“陶埏”等7卷,下部包括“五金”等5卷。《农政全书》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农学巨著。其编写主要在天启五年(1625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全书60卷,12目,包括“农本”等,每目之下又分若干子目。此书到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仍未出版。最后由陈子龙对遗稿加以整理,于崇祯十二年刊行。陈子龙大约删去遗稿的30%,增入约20%。
三书之著成,无不充分地吸收和总结了前人有关著述的成果。《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对当时传世的药物学资料做了相当全面的吸纳。他不仅阅读各种本草著作,而且搜阅了其他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王世贞赞扬他:“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本草纲目》中所收1892种药物内,总结旧有本草著作而来的有1518种。《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作者在南北各地实际调查所得,但也参考了不少前人的著作,以吸收其思想养料和知识。《农政全书》或原书照录,或随机分散引用,据统计共引用文献225种,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引自明以前的历代重要农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元世祖时官修《农桑辑要》、元代王祯著《农书》等皆被大量引用。其对所引用文献,皆作审慎处理,或精心剪裁,或增写夹注、旁注和评语,或加圈点提示,又加之位置安排得当,全书文字形成有机整体,毫无拼凑之感。
三书在内容上有大量的创新。《本草纲目》中所记药物,有374种是前人未曾记述过的新增品种,使该书所收药物种数相当齐全,超过了此前既有的任何一种本草,作者自我评论:“虽非集成,亦粗大备。”此语毫不夸张。对前人已有记载的错误或不足,亦多有纠正或补充。如古书对多服桃花只讲其益,《本草纲目》则除述其功效外,更指出“若久服,即耗人阴血,损元气”;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服三树桃花尽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之旧说,荒谬不可信(《本草纲目》卷29)。《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多有或最早,或最详等种种优点,如第十卷《锤锻》中关于“锤锻”技术细节的描述,多是首次见于记载,极其重要;第十三卷《杀青》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造纸技术的部分,在文献中亦属最早的记录;第十四卷《五金》中关于各种金属的开采冶炼技术的专门论述,在记载中国传统采矿冶金技术的文献中,是最重要而详细者;第十七卷《曲蘖》中之“丹曲”条,是关于红曲制造之最早的详细记载(参见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上篇第三部分,巴蜀书社版)。《农政全书》中徐光启自己撰写的文字6万多,但皆以亲自试验、广泛调查得来,是对本人及他人经验的精心提炼,创新性极强。对前人旧说中不妥部分,该书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纠正。如《唐本草注》中错误地认为,“菘菜(即白菜)不生北土”,移之北土,即成芜菁,芜菁南移,亦发生变化而成菘。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二八中,以自家之事实,对此说进行了批驳,并解释了其致误的原因(芜菁与菘本相似,仅根有大小之异;南北施肥习惯有异,导致其根大小不同,从而导致误认发生互变)。《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之所以多有新创造,其重要原因与《农政全书》相同,亦在于作者不畏艰辛,广作调查,多方试验。
三书中的《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特别是《农政全书》,对明代由国外传来的新技术、新作物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明代中后期,由于中外交往的扩展,国外的一些新技术、新作物随之接二连三地传了进来。徐光启是其时积极学习国外科学技术的先进人物之一,由此而使《农政全书》成为三书中吸收外来相关技术和作物最积极的一种。其卷二七《树艺》中记有新从海外传来的甘薯及其种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还收有《泰西水法》。此乃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所口述而徐光启记录下来的。《天工开物》卷十六《佳兵》之《火器》部分记有西洋炮、红夷炮、佛郎机等西洋武器,惟语焉不详,此或因他无缘与其制造者接触所致。这些反映明代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新内容,显示了作者对新形势之敏感,以及学术眼界之开阔、著述之认真。
0 Comments.